
暑假实习总结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因此十分有必须要写一份总结哦。但是总结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暑假实习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暑假实习总结1引言
人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人类总是在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不仅使用,而且美观的环境空间。城市所意味的,不仅仅是建筑、街道、商店等人工建构物的堆积,而蕴涵着在诸多功能性设施及硬质景观相伴下的社会文化、经济、政治和城市居民多姿多彩的生活。从外在的视觉影像来看,城市是由其平面结构、天际轮廓、各色建筑、街市设施、区域地标、开放的空间、植栽园林及穿梭不定的交通工具所构成,然而这些都是城市人在选择和被选择的行为方式下形成的物质形态,其间蕴涵着深厚的自然法则、社会心理、人文情感及历史沧桑。
20世纪著名的城市学和建筑学学者刘易斯?芒福德在其代表性著作《城市发展史》中指出:“如果城市所实现的生活不是它自身的一种褒奖,那么为城市的发展形成而付出的全部牺牲就将毫无代价。无论扩大的权力还是有限的物质财富,都不能抵偿哪怕是一天丧失了的美、欢乐和亲情的享受。”“当我们漫步于城市中时却可发现这种现象是无初步在的,周围的建筑物仿佛能够讲话、能够行动,正像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一样;而且通过城市的物质结构,过去的事件、很久以前做出的决定、久已形成的价值观念等,都继续存活下来并且散发着影响。”
正是为了充分认识到城市环境与在建构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人的作用,作为城市生态学的学习者,我们于xxxx年4月5日进行了一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实习。
一、实习概况
我们于早晨8:00从北大逸夫二楼前出发,经过光华楼、图书馆、燕南园、李大钊铜像、蔡元培铜像,到达未名湖南岸,看到翻尾石鱼,出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承泽园、海淀公园、柳浪庄、北京城市绿化隔离带,到达颐和园南如意门,观看门外的京密引水渠,之后从颐和园南如意门进入颐和园,到达昆明湖南岸,沿西堤到达万寿山和东宫门,结束实习。沿途就绿化、建筑等自然和人文景观做了一定的调查,获得了一定的资料,也得出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和结论。
二、实习内容及分析
1、关于一条有争议的路
走进北大东门,可以看到的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作为北大少有的几条宽阔笔直的大路之一,它是一条争议颇多的路,路边整齐的人工保养得很好的草坪宣告着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全新的北大。这条路周围集聚着北京大学比较现代化的建筑群——理科一号楼、二号楼、逸夫一楼、逸夫二楼、逸夫苑、理科教学楼等等。而在这条路的尽头又是富有传统韵味的仿古式楼群。
很多人认为,路面的宽阔与笔直与周围建筑的仿古式屋顶不大协调。除了整齐的人工草坪,路的两面是栽种得整齐得近乎过分的小树,而路的尽头则是生长多年的高大而遮荫的大树,不协调的感受更加强烈。
这大概就涉及到了所谓的“视觉适应性”。在很多时候,我们很少考虑特定的环境,只是单纯地去套用一种种看上去很好很先进的模式,而忽略了特定环境对建筑等人为设施的特殊要求。
也许这也是规划中的一个问题。就如同北大校园中随处可见的新式建筑与老式建筑的交相辉映,也许不能算是完美的选择。
2、校园里的世外桃源——燕南园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燕园众多园林中较小的一个,园中只错落着十几幢精致雅洁的二层小楼和平房小院,这里是北大教授一个住宅区。人们常说,“北大的名教授不一定都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住的都是名教授”。单说50年代,燕南园里就住着马寅初、汤用彤、周培源、冯友兰、朱光潜、陈岱孙、侯仁之、林庚诸先生,后来又搬进来王力、魏建功等先生。冰心女士执教燕京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在此生活过。这足以反映其内涵的深厚与文化积淀了。
燕南园中独立的住宅模式正是老教授们学术研究的理想环境。正如一位老教授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指出,尽管略显古老,自己也不会想到要去改变房子的老式格局,有一个原因是,尽管很多书都捐给了图书馆,家里的藏书也导致装修的不便。然而更加关键的一点——老房子的格局是一种可以使人安下心来读书治学的环境。多年的积淀,已经使这个小小的园子充满了书香之气……
那么,除了书香,对于久在这里居住的人们来说,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实习过程中接受采访的主要是60岁以上的老人,在这里居住时间都超过了35年。他们普遍认为,燕南园有着良好的居住环境,首先它位于一个台地上,地势比周围都高,这是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而其间各色的植物,又为园子提供了一个协调的生态环境。作为极具特色的住宅园林,燕南园吸引着各方来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还曾经在此写生,研究其建筑特色。
然而燕南园也有其不足之处。被采访者普遍指出的有以下几点:
其一是来游览观光的人群打破了原有的宁静和洁净,过路的汽车扬尘和制造噪音,给园内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其二是公厕的问题。公厕占用的土地是过去孩子们的游戏场,而由于疏于管理,公厕的建设不仅消灭了孩子的游乐,也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实在燕南园中,每户独立的住宅中都有独立的卫生设施,公厕的设立只是为园外小商小贩提供了便利。作为北大校园中少见的几个室外公厕之一,它的设立自然有其道理,然而选址在富有文化底蕴和深厚内涵的燕南园,选址在老教授们读书治学的燕南园,或许并不是很合理。
其三是办公与住宅的矛盾。正如一位被采访者指出,燕南园中有的住宅已经被学校划归某些行政机构,行政机构的办公进一步打破了园子的宁静,不能不引起深思。
燕南园的风韵,代表的正是北大风韵的一部分,是治学的风范和怡然的性情。它的完整,是北大的不可分割的一分。也许,它的宁静不应该遭到打破和窥伺……
3、苹果园的变迁——静园草坪
著名的静园草坪过去是一片苹果园,作为草坪,它取代的是过去的东草坪的地位。曾经的东草坪就在现在的新图书馆的位置,它曾经是很为学生们所喜爱的一片浪漫草坪。有一名北大学生这样写道:“东草坪是北大老图书馆东边的那块地儿。这里曾经是高晓松那帮拿把破吉它到北大糊弄小女生的主儿极尽能事的舞台,更是我们北大人读书休憩的好地方。很多北大的情侣相识、相约、相恋在东草坪,他们对这块草地的感情更深厚。……李嘉诚说:这块地儿空着怪可惜的,我给你们点儿钱,再修半截图书馆吧。一年后,这里再没有一人一张报纸一本书的景象了,一座比最高人民法院还庄严肃穆的建筑淹没了本来该发生的好多故事。”
后经学生强烈要求,原先的苹果园就被改成了草坪。草坪的浪漫又恢复了,然而那片校园中不可多得的果园却永远地失去了。多少总是有些可惜的。
兼容,或许真的很难。这些年来,北大为了接纳越来越多的求学者,为了与国际接轨,很多原 ……此处隐藏35474个字……我对机械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个车间位于西京公司那边,离家也近,老板也算熟人,到也方便,我很满意。但工作终究是工作,不可儿戏。
来到车间,空中弥漫着金属的气味,师傅们专注着自己手里的活,我想,哈哈,今天起,我也是一名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奋斗的车间工人了。车间虽然不大,却也设备俱全。最另我惊异的是,三架传说中的数控机床赫然在目。无疑,我联想到了当初开学参观交大曲江实验室里的数控机床了,当初最多拍拍照,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呵呵,莫非,我有机会一展身手…
不过,凡事不能一蹴而就,要扎扎实实从基本功练起。安全生产,规范操作是第一课,否则活没干好还捅乱子,铁家伙可不是闹着玩的。比如,操作钻床不能戴手套,否则手很容易一不小心绞进去;加工工件时一定要把工件在虎钳上夹紧,否则工件松动,车刀就会迸断,工件必然不成型。机床上有很多地方是手的禁区,钻头车刀不用说,凡是转的东西都得小心为妙。像小钻床上的传送带都要加盖,呵呵,我这头发长点的危险系数自然比较高了。
好了,生产知识是时时刻刻都要学习的,向前辈请教是不能少的,礼貌的向几位师傅问好后,老板说,你先跟小吴带一下吧,年轻人好沟通,先去下毛刺什么的。
小吴长我几岁,性格也很随和,我们很快聊了起来,他以前是学计算机的,也是经熟人介绍来做机加工的,看来大学出来专业不对口大有人在,多掌握一门技巧多一门活路。我向他请教了去毛刺的技巧,就是用打磨锋利过的钢条把加工后的工件在退刀时留下毛刺挂掉。活虽简单,却也需要细心与耐心。初做几个工件时,我仔仔细细的刮了个遍,然后请教他看是否合格。他微笑的点点头,我也自信满满的去做剩下的活了。
初来乍到的人难免觉得自我有些多余,可我掌握一门小技能时,存在感立马提升了。第一天下午就在我好奇新鲜的工作和跟小吴随和的聊天声中结束了。老板关心我回家的问题,便借了我辆自行车,哈哈,也算是公司给配车了。骑着单车,微笑里,告别夕阳。
既然是上班了,就要按规矩来,暑假里起这么早还真不习惯,但好的习惯必须从现在养成。凭着我敏锐的方向感,终于找到了车间。今天是一个年长的师傅,技巧很熟练,到也不多话,只是工作时远远的听着陕广新闻。因为车间这种地方是三班倒,人歇机器不歇,小吴这周是晚班。看来我这实习的一周要在严谨的气氛下度过了。
作为大学生,不可能就光干去毛刺,也太没追求了。于是,我主动要求能否操作数控机床,毕竟我也是观察了好久的。师傅看我到也机灵,便指导我操作。我内心窃喜,真是无愧于咱的专业加了个自动化三个字。其实数控机床的手工操作根本不如我想的那样复杂,仅仅是拉开柜子,把工件上好,再把柜子拉上,按一个开始键就好了,然后你的工作就是等,这个时间可以用来去上一件工件的毛刺。事实上,数控机床的玄奥之处在于它程序的设计和机器的调试,做好了这些,流水线般的生产不成问题。而我们将来担当的应该就是这样的角色吧。
对外来说,做这件事最大的挑战在于它是个力气活,必须把那个尼龙工件在座上拧的很紧,我费了很大力气却还是不很合格,师傅一检查,还能在上紧一点。几次下来,手掌磨出了印子,变得通红,师傅便让我戴上手套拧。起初我对他强调一定要把工件拧紧并不非常在意,可事实告诉我,我错了。一次轻率的操作使得数控机床在切屑时蹦断了刀,师傅检查后告诉我说,是工件没有拧紧的缘故,只好换刀,工件也报废了。虽然没有严厉的批评,但我脸上却是火辣辣的,充满了愧疚,事实往往会比语言更发人深省。自此以后,我忍住疼痛,更加努力的拧,发现左手更给力,几次下来,师傅检查后颇为满意,便放心交给我去做了。看着一箩筐待加工的工件,我突然有了种使命感。
年轻的心热情来的快,去的也快,就这么干了两天以后,工件数似乎并没有减少许多,我有些浮躁不堪了。想逃离这个充满噪声,油污,刺鼻的金属混杂着冷却液的气味,无聊的重复同一个动作的机加工世界。为什么我们要呆在这些冰冷的机床的身边而不是舒适的办公室里,我甚至萌生了转专业的念头。
晚上回到家,爸爸看出了我的疲惫与无奈。大人们终究是过来人,爸爸讲诉了他身边的老总们都是怎样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底层劳动者专注于自己的行业一干就是几十年,并如同滚雪球一般把事业做大做好的。我释然了,前辈们的韧劲是我们90后们急需继承下来的宝藏。实干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要在步入社会之前就应培养的。
既来之,则安之,稳定了精神,接下来的几天我又主动要求,接受了新的机床操作技能。呵呵,确实比书本上的死知识容易接受多了。
有一件事不得不提,那又是另人警醒的一课,不仅是给我上的也是给所有我们这个行业所有人上的。那一天早上,我如同昨天下午一样,在做金属切削的活,依然是自动化的。当我一件一件的做,满心欢喜的倒数时,却发现和昨天做的不是很对劲,我是从园铜件的反光线看出的,我立马警醒,尺寸貌似不对。正好这时老板也刚来,我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一测,坏了,尺寸短了,我略显震惊之时又测了其它的工件,也是短的,额,我心里一磴,完了。再一测晚班别人做的相同的工件,额,我无语了,竟然也是短的。好吧,我昨天下午做的呢?是合格的。好吧,我瞬间明白了。我跟着一个错误的脚步埋头迈出自以为正确的步子所走下错误的路。
粗略一算,近三四百的铜工件报废了,别无它策,我之前的工作等于零,甚至是负数,其他为之付出过汗水的工人也是。我在想,如果当初我能早测一下,如果有人不动那台机床,如果……
错虽然不全在我,但却引发我许多思考,中午确实没吃好饭。我突然从这表面现象敏感的想到了管理方面的问题。
以人为本,安全生产,规范操作,科学管理,有效评估,效率优先。
这是我这几天所总结的,虽然比较套话,但要真正做到,却又何谈容易。工件出错的问题确实是管理方面的落后造成的,没有规范的操作,及时的检查与评估,只会让错误横行,带来更大的损失。不仅是机械,很多行业,无论是那一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我又想到了德国的机械行业为什么会如此发达,与日耳曼民族的严谨性是分不开的。
好了,我现在还不是主修管理专业的,等我学了MBA再做更深的分析。经验和教训让我在后来的日子做事更加严谨。老板和师傅们待我不薄,也并没有过多指责我什么,任然对我谆谆教导并给予厚望。
明天要报道了,最后一天下午,我坚持把一篓筐的工件做完,并打扫完车间的铜屑。一位女师傅表扬我道,小伙子很踏实嚒,额,我笑了,还第一次有人说我踏实。
出我意料的是,在我走时,老板还给了我实习的工资,我却之不恭,收下了,这是对我的认可。付出的劳动得到了认可和收获是很幸福的事情,当然,我得到的收获远远大于这工资,实习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但这种亲身体会是无法替代的。毕竟是熟人,我也到超市买了些礼品,回赠过去及时的表示了感谢,呵呵,这是做人做事的一部分,人情往来是少不了的。我还记得,在刚来交大时,新生动员大会上院长就告诉我们,做为中国人,做人做事就讲究一个字,情。
无论在大学里或是社会上,我们要学的还很多,实践永远是迈向真理,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